《创造的起源》4:科学的文艺和文艺的科学

唐哲 2018-03-10 14:45:18 好文分享 4310 ℃ 0 评论

    我最近新看到一部电视剧,叫《心灵捕手》(MindHunter)。主人公是 FBI 一个谈判专家,专门和挟持人质的犯罪分子谈判。

    我刚看了个开头。其中有个情节是主人公给人讲课,讲的内容就是怎么和犯罪分子谈判。他讲得头头是道,我听着感觉很有意思,有些技巧使我想到了咱们专栏刚刚说过的“说服力”。可是剧中听课的学生们非常不耐烦,下课铃声一响马上就跑了,主人公话都没说完,很无奈。

    主人公发现隔壁一个教室却没有下课,有个年纪更大的人在讲犯罪心理学,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他走过去一听,果然那个人讲得更有意思。那人说,以前的犯罪,杀人总是有原因的,或者谋财害命、或者仇杀或者情杀 —— 但是现在的人犯罪常常看起来没有任何原因。随随便便就把一个陌生人给杀了。这种情况背后的犯罪心理学是怎样的呢?剧情由此展开。

    这理论听着跟真的一样。我就上网查看,果然《心灵捕手》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剧中的 FBI 探员都有原型。那也就是说,编剧下了功夫,剧中提到的犯罪理论和谈判技术,很可能都是真的。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你只是为了娱乐而看个电视剧,居然学到了一点心理学。

    而且这可能还是比较前沿的心理学。试想如果有个电视剧,融合一些最先进的科学结果,让领域内的专家也能从中学到新东西,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创造的起源》的作者威尔逊,大概也会喜欢这样的电视剧。他可能会说,那些表现传统的人际关系、只会迎合人们基因中简单情感的文艺作品,以后还能有市场吗?

    威尔逊对传统文艺表示强烈的批评。威尔逊说,像诗人、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这些人,虽然是从事创作,但是根本不懂科学。你要真给他们讲讲现代生物学眼中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会感到很震惊,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你们搞文艺创作的,专门琢磨人的事儿,却对跟人有关的科学一无所知,这不荒唐吗?

    比如说小说吧。传统上人们读小说大约主要是满足一种社会心理需求。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就想知道部落里每个人的故事,别人经历过什么、喜怒哀乐是怎样的,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种八卦。而且我们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小说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但是自从小说变成严肃艺术,我们又都想从小说里学到些人生的知识 —— 那这行不行呢?

    行是行,但是诗人艾略特对此有过一个警告。要从小说中获取关于人生的知识,始终是隔了一层 —— 艾略特说,你读小说获得的并不是“关于人生的知识”,而是“别人关于人生的知识”的知识。

    小说家要是有见识还好,小说家要是对关于人的科学一无所知,根本没见识,这不耽误读者吗?

    威尔逊的另一个批评,是文艺受人类自身的限制太大。

    人的眼界非常有限。各种感知之中,我们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人眼可见的光谱范围非常窄,那威尔逊说,如果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可见光以外的世界,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作品?

    人的听觉在整个动物界来说几乎是最差的。蝙蝠能自己发出声波,然后通过声波的回声来感知周围的状况。人类能分辨出一个声音大致是从哪个方向传来就很不错了,而蝙蝠却可以从声波的细微变化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和速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还有一种飞蛾,它能够感知到蝙蝠发出的声波,于是和蝙蝠展开声波上的斗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还有嗅觉。人类的嗅觉极其有限,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猎手,行走在热带雨林中,也只能捕捉到很少的气味。可是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哪怕是昆虫,都对气味极其敏感,环境中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气味。动物之间交往不同气味是不同的信号,有的表示求偶、有的表示信任、有的表示敌意,这些又都是怎样的感觉?

    有些所谓“漂浮生物”,比如某些昆虫,永远都生活在水面上。它们既不沉入水中,也不会离开水面,它们的整个世界就是二维的。 

    blob.png

    它们的水面生活非常成功,有捕食、有繁殖、有社交。但是对它们来说,二维的水面就是整个宇宙。你要对一个这样的昆虫讲三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宇宙有多大,它肯定无法理解。

    那么威尔逊就问道,我们人类的世界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视野是不是太有限了?试想将来有人能用什么技术,把动物界的各种体验直接传达到人脑,那将是何等丰富的艺术体验。

    所以人文要想发展,需要科学。而另一方面,科学也需要人文。

    表面看来,今天的科学家相对于文艺工作者是比较硬气的,有一种智力优越感。但是如果你仔细考察现在的科学家,你会发现他们和牛顿、达尔文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不在一个量级。

    以前的科学家都是科学大家。他们对整个学科有深入的见识,有自己的观点,能控制住场面,能跟公众说上话。而今天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则被威尔逊称之为“学徒”。

    大部分科学工作者做的都是极其专业的“小”问题。所谓的“生物学家”,并不是研究整个生物学,他其实只研究一种细胞膜,或者一种特殊的蜘蛛。他们把这些小问题确实研究得很明白很深入,但如果你让他们说说生物学里那些方向性的、有哲学意义的大问题,他们没有那个水平。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科学家不努力。这个原因是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研究者都躲在一个角落做小问题,而且就连这个小问题还是很多人合作的。

    现代科学的评价体系,看的是单点突破的能力 —— 要的是你在某一点,得能宣称自己发现了什么。至于说对全局的了解,写本书介绍整个领域这种工作,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学术荣誉。哪怕你出一本畅销书,对学术地位也没有任何帮助。

    那公众要不要了解前沿科学?科学家有没有责任给科学找到意义?像“人的意识”这样的大问题,很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甚至科学和人文交叉研究,我们现在有多少这样的全能人才? 

| 由此得到

    大部分科学家做的都是小工作,他们几乎不思考什么“科学的意义”。而人文,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到了死胡同。

    所以威尔逊呼吁, 科学和人文应该联合。科学帮人文扩大视野,人文帮科学寻找意义,这样的结合能帮助人类挑战更厉害的哲学问题。 这就是威尔逊这本书的逻辑。 

| 我的评论

    我妻子的父母多年前在美国有个朋友,是个老太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医生,博学多识,现在年过九十了还在给杂志写文章,我非常佩服她。有一次我们请她到家里来玩,吃过晚饭说找个电影看吧。老太太就推荐了一个她喜欢的电影。

    那是一部黑白片。非常经典,因为那是好莱坞第一部由黑人主演的电影!老太太边看边讲解,我们跟着涨了不少见识。

    我想,如果一个人看过好几十年电影,大概就不会对什么新片有特别的兴趣。

    我读这本书,对威尔逊有一点不满。我觉得威尔逊可能根本不看最新的电影电视剧,因为他在书里提到的文艺作品好像都是几十年前的。我觉得这不太对,因为你等于批评的是美国几十年前的文艺。我感觉这本书如果是二十年前出版,1997年的读者大概不会有任何惊讶之处。

    我觉得威尔逊批评的更像是中国的文艺。

    近年以来,美国的人文艺术正在积极使用科学知识。像《心灵捕手》这样直接引用最新科学结果的作品并不罕见。学术圈来说,那些在一线的哲学家,恰恰都是在使用最新科学成果。我看物理学有什么新思想他们知道的比绝大多数非本专业的物理学家都多。在关于意识的话题上,哲学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反过来说,也有很多科学家在做人文的工作。卡尔·萨根、咱们专栏说过的尼尔·泰森,包括霍金在内,都是很喜欢搞人文的职业科学家。

    可以说,人文和科学,已经在结合。威尔逊呼吁的这个趋势,已经开始了。比如说“科幻”,几十年前可能是专门面向中学生的偏门,而现在在美国早就成了主流,科幻小说和严肃小说、科幻电影和严肃电影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威尔逊人老、看的片老,但是心并不老。这本书的批评精神,往前看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经典文艺已经是……经典。梵高再可爱,他已经死去一百二十多年了。 

    blob.png

    以前我听泰勒·科文关于艺术欣赏有个忠告。他说你们听歌的话最好听新歌 —— 听老歌的危险是你可能会跟你的父母喜欢同一首歌曲……那多尴尬啊。


本文TAG: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    2024年4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搜索
网站分类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89
  • 页面总数:1
  • 分类总数:4
  • 标签总数:19
  • 评论总数:97
  • 浏览总数:617505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唐哲 - 和仲科技